武大出的《英汉口译笔记法》,从头到尾学了个遍。初期接触笔记的时候连句子都记不下了,后来照着书里的笔记练,从单句到段,从段到篇。多听几次就越写越顺。再后来发现书里的笔记过于冗杂,舍弃了一些东西,用记忆去弥补。这本书练烂的时候,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体系了。
此书过后我才接触了林超伦老师的那本《实战口译》,还有官方的旧版教材,不过官方旧版教材并没有笔记。练习的时候发现口译听文段也是听框架和主要意思,个别细节在初期可能记不下了,其实没有什么关系。
笔记只是辅助,脑海里有了文本,关键是要能脱口而出译文。笔译会养成一个坏习惯,爱琢磨,想对错,口译没有时间。强迫开口非常重要,听完三秒内必开口,开口慢到了考场也容易让人带偏或者心理受到影响。
平日练习要录音,电脑有自带录音软件,手机平台也能录,有余钱买个几百的录音笔更好。练习的正确方法是放原文录音,记了马上翻,边翻边录,回听录音,对照文本翻译或者自己纠错。这像一个循环,几个月下来水平肯定提升,不开口的哑巴学习确实对考试没用。
18年有幸去川外上了两门口译课,老师的练习方法和思路大体也是这样,只是用了不同的练习材料,每个院校可能都有自己的推荐教材。有位老师说得好,练习时把自己放到真正的环境中。口译其实就是三个过程,输入处理再输出。《英汉口译笔记法》那本书里讲用A4纸张折两次,正反两面练习,大概要几百页才算入门。练习时间开始固定后,三口考试的时候差不多有了一百张,通过考试也就是自然而然。
接触二口文段,发现三口其实连山都不算,二级口译的文段英汉都在一分钟以上,汉英也有四五十秒,信息密集,难度较大。笔记法和实战口译的难度跟不上,开始使用广外出的口译基础教材,三口官方老教材和二口新教材。三口老教材难度较大,很多答案看起来像是笔译。对答案的时候总是惨不忍睹,但是不能放弃,第一遍过完可能译出率只有一半,经过学习表达,记录难点,隔一段时间再译,效果会好很多。
二口新教材的英汉语速偏慢,调到1.1或1.2更像考试正常语速,同样地,一遍很惨隔一段时间来二遍。这种持续练习的过程很痛苦,英文听不懂记不下了,汉语句子长信息密集。但是经过学习,一些不熟悉的地方就会了,会了就是属于自己的财富。记不下了的地方看哪里缺失,为什么记不下了,说不定就能发明自己的方法了。由于二口段子更长,练习时不要放短段子,尽量一分钟往上走,延长时间拉长记忆。练习时犯错很好,多犯错提高也越快,听得越多对相关话题越熟悉。
18年下半年的二口考试,发现主要问题是长段子中间没听懂,导致后面的内容记得手忙脚乱,译的时候忘记尾巴。有一段英汉大概1分半吧,后面烂尾。针对这些问题,需要改一个大毛病,听不懂的地方一定不能记。
经过长期练习,往往手很快,但手没跟上脑子,听不懂的还在记。考试时听不懂果断停下,从后面的地方开始记。那么缺的地方呢?翻的时候不翻,或者根据上文推断,也就是编。但是编的时候也会有问题,最好的办法是一句话带过。忘掉最后两句话一般是紧张,或者结尾记得仓促,觉得脑袋能记住。可能我是属于脑袋记得少那种,录音停下后再写两笔,三秒依然可以开口。
今年上半年官方出了新的备考资料,果断入手实务真题解析。每套都以模拟考试的形式完成,考前可以保持不错的感觉。为了准备考试,顺带报名全国口译大赛,学校没有办,我和室友参加了4月份的网络初赛,没想到5月去了重庆赛区,6月去了西安举行的大区赛。比赛和备考两不误,实际上起了促进作用,考试的时候保持了比赛的兴奋状态。
如果个人没法模拟出这种状态,建议找一下志同道合的小伙伴,不过我倾向于自己练习。由于免考综合,没有泛听,不过偶尔有看CGTN直播,毕竟是国内的英文台。听的练的几乎都是手上的书,唯一网上的材料是记者会,练了一小部分足够。19年上半年二口的英汉明显难于去年,上来就是OPEC狂打脸,不少人没听出这是什么。百科知识在这个时候起作用了,听出主题可以不用记,打个记号就行。中间确实有听不懂的地方(听力硬实力还不够),处理方法是语速不变,把句子说完整,口译翻的就是意思,考试卡住几乎没有可能通过,考场上能看到这样的尴尬场景。
汉英的话,开口不用着急,时间充足,放慢语速,每个词都说清楚。如果开头操作猛如虎,后面尬住了就会很惨。说慢点能在不会的地方赢得时间思考,说点冗余内容也能赢得一点时间。这次考试能通过,主要归功于一个稳字吧,两百页A4纸的练习就非常稳了。
推荐用书:
《英汉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》
《英语口译实务(二级)》
《英语口译实务真题解析2级》
视频:
B站有一些免费资源,中国大学MOOC有广外的交替传译课
(上了两期,最近一期内容很丰富)
无广告,各类培训自行选择,注意甄别。
舍得花时间,科学练习备考,从小白到二口是可能的。着急没用,天赋高的人自然有,但那是少数。翻译路漫漫,明年CATTI继续干!
欢迎